鄧小平簡介(一代偉人鄧小平)
一代偉人鄧小平
講師:張永剛
一、鄧小平生平簡介
鄧小平,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
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四川廣安人。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后轉往蘇聯學習。1926年底動身回國,被派到西北部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軍隊中從事政治
工作。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張云逸等在廣
西領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
地。
1931年到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曾擔任軍委總政治部秘
書長、紅軍報紙《紅星》報主編和中共江西地方組織的領導工作。1933年由于擁護毛澤東
的正確主張,曾被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撤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年底擔任中共中
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了在貴州省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后任129師政治委員,同
師長劉伯承共同領導創建了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這些地區的抗日戰
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
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改稱為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1947年同劉伯
承一起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開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
進攻。在對解放戰爭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任總前委書記。他和劉伯
承、陳毅等指揮人民解放軍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并向華東、中南、西南各省進
軍。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
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
)副總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同年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中共七屆五中
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于修改黨的
章程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6
年至1963年,曾多次赴莫斯科同蘇共領導人進行談判和斗爭。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遭到公開批評和譴責。1969年至1973年
間下放到江西省的一個工廠從事體力勞動。1973年3月恢復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
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首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
分的戰略思想。周恩來總理病重以后,他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并于1975年1月任中
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著手
對當時極端混亂的局勢進行整頓,并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斗
爭,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
上恢復了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年8月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副主
席、中央軍委副主席。
(三)改革開放新時期
1978年3月,鄧小平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在同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
中全會上,他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性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
六中全會通過了在他主持和指導下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
次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從1978年以來,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決策人,領導全黨制定和實施新的發展時
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1982年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
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屆
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他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退出領導崗位。
1992年春,他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此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根據談話精
神作出了“關于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
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改革的步伐。
二、鄧小平的歷史貢獻
(一)開啟改革開放這一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歷史征程。改革開放在近百年中
國歷史中的意義,完全可以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相媲美,這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重要節
點。
(二)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1978年到1992年,以鄧小平為代表的
黨中央,逐步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形成了至今還指導著中國前進
方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三)提出“發展硬道理”和“三個有利于”這一解決阻礙改革開放的政治分歧的思維
方式。改革開放過程中,一直伴隨著人們對很多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思想、觀點
,是不是符合社會主義這一政體要求的爭議,“發展硬道理”和“三個有利于”的提出,很
好地解決了這些爭議,讓人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卸下包袱,大膽嘗試,大膽地干。
(四)提出“一國兩制”這一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策略。順利實現香港與澳門的回歸
,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但港澳地區已經實行了許多年的資本主義制度,其經濟與社
會的發展水平也非中國內地可及,鄧小平極具智慧地提出“一國兩制”政策,從而為港澳
主權的順利回歸與交接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五)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迅速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溫
飽問題。搞了二三十年的社會主義,還沒有解決幾億人的溫飽問題,這是1977年前后的
真實寫照。自從全面推行承包責任制這一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的經濟政策以來,短短五
六年時間,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就基本解決了。后來,由于認識到人們的勞動在財富創
造過程中的差異,又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進而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的思想。
(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思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改善人民生活物
質條件為要務,讓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通向勤勞致富的陽光大道。
(七)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一個不尊重
知識的民族,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民族。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倡導黨
和政府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和愛護。
(八)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避免了黨因思想政治分歧出現分裂。對毛澤東
的評價,在當時“文革”剛剛結束的歷史時刻,是極敏感和需要政治遠見的重要課題。承
認毛晚年的重大錯誤,同時肯定毛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歷史功績,把功績放在第一位,錯
誤放在第二位,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九)廢止以意識形態差別來區分敵友的外交思維方式。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外交
思想受意識形態影響較重。鄧小平以其外交家的戰略智慧,主張虛心學習一切先進的外
國文化和科技,與世界各國平等相待廣交朋友,開創了中國外交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