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領導及干部主管、商務人士、政府機關干部
為企業管理諸多問題提供迎刃而解的根本路徑;
為成為具有如下特征的企業提供系統方案:
(1)有親和力的企業;
(2)有凝聚力的企業;
(3)有執行力的企業;
(4)有競爭力的企業;
(5)是高績效低損耗的企業;
(6)更是能可持續經營的企業。
30年改革開放開始進入深水區,我國企業管理實踐與理論也到一全新起點。
模仿不可能超越!
對各種西方管理理論和方法的拿來主義式模仿不可能實現與西方企業并駕齊驅的管理水平和效果,更不可能后來居上,至多是亦步亦隨成為任其拿捏的跟班(無定價權,這也正中其下懷),且極易變為東施效顰,削足適履,進而與之差距越來越大,這已是難以否認的普遍事實!
“生搬硬套、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削足適履”等成語鮮活故事蘊涵的哲理亦給人深思。
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競爭格局的發展演化,“中國企業要國際化也要本土化,中國的國情需要中國式的管理”越來越成為共識。
事實上:
日本企業的成功是日本企業管理模式與日本人特性結合的成功。
美國企業的成功是美國企業管理模式與美國人特性結合的成功。
顯然可以推理的是:
中國企業的成功必將是中國企業管理模式與中國人特性結合的成功。
基于中國人特性的中國式管理思想必將使得管理中國企業如魚得水。
一、人生五倫:世界上人與人的關系可歸為五種
二、五倫和諧則家庭和諧、企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諧
三、企業永續經營的奧秘——五倫和諧;
企業諸多難題迎刃而解的利器——五倫和諧
因五倫和諧的企業是:
(1)有親和力的企業
(2)有凝聚力的企業
(3)有執行力的企業
(4)有競爭力的企業
(5)是高效低耗的企業
(6)更是能可持續經營的企業
四、如何證明?(理論和案例)
管理就是“管人”
管理就是管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
管理就是“管得有理”
中國人不喜歡被管而喜歡被理的奧秘(面子與臉)
五、中國人之間的關系
六、中國企業管理是交互式管理
七、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的辯證分析
調查問卷在中西方實施效果為何不同?
平衡計分卡在中西方實施效果為何不同?
(是以工具為本還是以人為本?即是按人服從于管理工具,管理工具服從于企業目標之過程;還是管理工具服從于人,人服從于企業目標之過程)
首先界定的客觀前提:
引入先進管理工具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管理,而更好的管理則是為了企業更高的效率、更好效益、更能可持續發展。
相反,如果一種管理方法只是方便了管理,而管理的目的即效率、效益、可持續發展沒有提升,那么該方法顯然不是好方法。
生搬硬套與因地制宜,誰都知道因地制宜比生搬硬套好。
一個基本事實:
管理是通過對各種資源及其活動的整合優化來實現目標,即力圖實現最大化發揮企業的財力、物力、技術、信息、品牌等的利用率,還有最大化的發揮“人”的利用率,然人和上述資源對象不同,如機器設備,通電就工作,油門加大功率增大,斷電就熄火,不存在消極或罷工,而人是有主觀能動性,他可在無制度規定前提下積極為公司降低損耗,也可以在遵守公司制度的前提下消極工作。
由此可知,引進先進管理方法的前提在于能得到員工的認同,才可能最大化激發員工積極性,能激發員工積極性的企業就必然是:
(1)有凝聚力的企業(因為員工認同了)
(2)有執行力的企業(因為員工認同了)
(3)有競爭力的企業(因為員工認同了)
(4)有親和力的企業(因為員工認同了)
(5)是高效低耗的企業(因為員工認同了)
(6)更是能可持續經營的企業(因為員工認同了)
因為員工認同了,內部就沒有矛盾,或矛盾很容易化解,公司上下團結一致,就容易形成最大化的合力,公司諸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八、如何擁有盡心盡力的員工?(有凝聚力、執行力、競爭力、親和力、負責任)
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三個角色:君、親、師。
日本經濟騰飛之例, 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因連年戰爭消耗及青壯年的戰死,其國內一片蕭條,然到1978年,其GDP迅為全球第三,其發展速度迄今世界絕無僅有。
九、如此善待員工是否為付出額外成本(即企業辦社會)?
按照當前我國企業主流現狀,企業當然大可不必。
但善待員工將帶來遠超付出成本的回報。如前所述,日本經濟騰飛即日本企業之騰飛,而日本企業便是如此做的,如松下公司對員工的照顧從生到死,其結果就是員工對松下一輩子死心塌地的工作。
十、東西方企業管理的不同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VS 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做事是做事,做人是做人 VS 做事即是做人,做人即是做事。
十一、對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的正確態度
因地制宜而非生搬硬套;
靈活調整而非削足適履;
揚長避短而非東施效顰。
正本清源直指核心,牢牢抓住企業管理的根本目的,避免陷入為管理而管理。
選擇先進管理方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企業的高效率、高效益和永續發展,而不是單純提高管理自身的效率(即便于管理),如此實際上已經失去實施先進管理手段的意義!
十二、上下同欲者,基業常青
用“關心”把其心關住,即便其在天涯海角,也不用擔心。
通過關心,使企業上下由離心而交心,由交心而同心,即實現同心同德、同心協力實現企業的高效率、高效益和永續發展。
企業經營可以說是為了“利”,但不可以“利”為中心,因為“利”是目標,實現“利”這個目標需要過程,過程中需要公司上下的分工協作、同心協力來實現,以“利”為核心顯然不可能實現同心協力、同心同德,因為有“利”大家就“圖”,沒“利”大家就鳥獸“散”。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以“義”為核心,而非以“利”為核心。即便黑社會也不如此,黑社會存在是為求“利”,但其若以“利”為核心,這個黑社會也難以持續,在如偉大的秦朝,其以“利”為核心,以嚴刑峻法為保障,結果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孟子曰:“上下交征利則國危”。
意思是以“利”為核心連國家都危險,更何況企業呢?!
《孫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勝”。
期望基業常青的企業經營者,亦若是:
可不慎與!
備注:大綱僅供參考,實際內容以授課講義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