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日趨一體化,跨文化管理亦日益成為中國企業界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所謂“國民性”的批判,使公眾視傳統文化為邁向現代化的障礙;后工業文明對人的異化,又使“復興國學”甚囂塵上。在傳統與現實之間我們處在一種新“人格裂變”之中。
課程特點:
1.理論性:出發點是讓學員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塑造。
2.實踐性:落腳點是讓學員掌握如何解決中西文化的沖突,培養健康的、和諧的人格。
課程時間:一天
課程內容:
序:新常態是東西文化沖突的產物
1.何謂“四個個時代”?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黃金時代——生長期;白銀時代——高峰期;青銅時代——調整期;黑鐵時代——衰退期
案例:二戰后的美國與日本,美國在調整期把夕陽產業轉移到日本,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四小龍轉移到大陸和印度。
2.中國“復合期”
人口紅利消耗殆盡,走在“中產陷阱”邊緣。
3.新常態的典型特征與啟發
在東西文化融合的30年后,我們必須迎來一次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回歸!
一、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1.走出全盤西化的誤區
“人是機器”——泰羅時代與福特流水線
行為科學——從霍桑實驗到豐田的“U”型線
東風西漸——“Z”理論風暴與佳能“細胞式生產
2.三種世界觀
物與物—必然—道法自然
物與人—自由—人定勝天
人與人—和諧—天人合一
二、三股力量打造的“矛盾中國人”
1.什么是國學
按照易經哲學傳統,國學也呈現“八卦九宮”之象:易學道學居太極核心,五行與中醫居乾(天)位,佛學、墨學居兌(澤)位,法家之學居離(火)位,兵家思想居震(雷)位,儒學儒商居巽(風)位,鬼谷子縱橫家居坎(水)位,名家居艮(山)位,雜家、農家居坤(地)位。
其一是德為首,仁禮合一,這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
其二是儒家的中庸與道家的順其自然,以儒道互補的架構,形成了中國傳統的理想人格;
其三是將佛家思想融入其中,構成了“據于儒、依于老、逃于禪”這樣一種矛盾的統一體。
儒家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道德規范
孔子的理想人格:入世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家的理想人格:出世態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儒家精神——人生的興奮劑
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戰斗的亞圣——孟子
儒家精神的困境
3、道家精神——人生的安慰劑
示弱的強者——老子
心靈家園的守望者——莊子
道家精神的庸俗化
4、佛家精神——人生的麻醉劑
佛之故鄉——印度佛教
西學東漸——漢傳佛教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三、傳統文化下的敬業精神
1.認識八個字:忠孝誠信禮義廉恥
忠是忠于事業,忠于職守,忠于民族,忠于國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誠是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說真話,做實事,反對欺詐、虛偽。
信是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實不欺。
禮是文明禮貌,知書達理,為人的素養。
義是公道正義,講誠信,重友情,大義秉公,光明磊落,作風正派,不搞陰謀詭計。
廉是清廉高尚,無私無欲,不占不貪,潔身自好,奉公為民。
恥是羞恥心,是做人**基本的底線。
這八項基本道德構筑成了炎黃子孫道德準則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德。 從傳統的觀點講,中國人的人情觀就是儒家倡導的“忠孝仁義”、“禮義廉恥”。
2.傳統文化下的職業精神解讀
忠孝為先,中國人拜“天地君親師”,簡單地講就是做人要懂得規矩,“為人臣止于敬”。
“孝”的意義的延伸——愛家人、愛團隊、愛職業!
⒊基本職業道德規范
(1)牢記禮儀宗旨:
尊重上級是一種天職
尊重同事是一種本分;
尊重下級是一種美德;
尊重客戶是一種常識;
尊重所有人是一種教養;
尊重自己是一種本能
尊重職業是一種義務
(2)員工具備的“五心”
貢獻之心:有擔當,有作為,肯負責,勇于任何事
反省之心:發現錯誤能坦然接受并及時改正
坦然之心:處事明確,待人誠懇
感謝之心:經常說一些禮貌用語,有利于增進人際關系
禮讓之心:進退得宜,謙虛有禮
(3)要做事,先做人
小心思想——影響行為;
小心行為——影響習慣;
小心習慣——影響性格;
小心性格——改變命運;
3.職場的“八項紀律”
責任心是職業化生存的底線
積極主動是職業素質提升的開始
誠信守時是職業化的基礎
自我成長與管理是職業化道路上的平行線
專業形象是職業化的生命線
敬業是職業人的基本素養
規范是職業的信條
團結協作是職業的核心
案例:子貢的智與勇
啟示:敬,是道德操守,對職業要充滿敬畏,尊重職業是自尊的**高體現,外在特征就是學會感恩。
四、人格修養
所謂“仁義”,講的也是人際關系。“仁”的字形就是“兩人”,即將心比心,慈悲寬懷。“義”的簡體字形是“兩人一心”,意即有難同當,有福共享。
案例:釣魚還是網魚?孔子告訴我們的仁義觀
道德強調的是手段和過程,而不僅僅關注目的和結果。包容比公平正義更重要。
“禮義”的另一種講法就是孔老夫子天天掛在嘴上的“克己復禮”,即忍耐克制,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做一個智者!君子天生吃虧,小人天生得利
聰明者做利害判斷,智慧者做是非判斷
魯達法號為何叫智深而不叫聰明?
案例:如何不泯滅智之心?
錢穆:多思則多私
老子:抱樸見素
李贄:赤子之心
啟示:學會理解、學會溝通、學會包容!
“廉恥”是道德底線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人人皆有廉恥
王守仁教化盜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太史公的哀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要讓金錢之手撕下人生的**后一塊遮羞布!
五、國風、民風與家風
馮友蘭推崇備至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中國人的平生夙愿——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人的治家寶典——
《顏氏家訓》
所謂完人——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