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思考過是否要寫這篇“秘書長致辭”,如果只是“又一篇”致辭,多一篇對地球、對人類毫無貢獻和意義的文章,而浪費了各方資源,那就不如不寫。實際上又有多少人會關心某基金會的秘書長說了些什么呢?
回想過去十年來在中國的工作,許多片段歷歷在目。假如能總結出一點感悟,能給我們的支持者、學生和老師一些啟發,為他們的人生帶來一點思考和改變,也許這篇文字會多了一份閱讀的價值。
從1998年對人生下半場的頓悟,到2000年得到光華控股公司邵明路先生的錯愛加入光華,再到2003年2月在北京開展光輝公益創業培訓課程、助學項目、孤兒關愛項目,以及2008年構思NPO德魯克學習會課程的可行性,至今這些項目的累計直接受益人數已超過10萬人,全國志愿工作者500多名,亦建立了專業而富有激情的團隊。一路走來,帶給我很多人生感悟,現分享其中五點作為寄語:
1、深入思考組織的使命并有效與各方利益相關者溝通。BCF(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的使命“幫助人在尊嚴中發展,激發人在發展中奉獻”是用心深度思考過的兩句話,充分表達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存在的意義,我們的服務對象以及我們做什么和用什么態度。每位員工、老師和志愿者都能牢記于心,并且在工作中,在待人處事中演繹著。使命承載著我們的信念,它是組織的靈魂,每一個組織,無論性質如何和規模大小,都要有使命,不可或缺。
2、專注并做出成果。任何好的想法和計劃,都必須要貫徹到底,不受其他不相干的機會影響。專注看似簡單,但許多人做不到,特別是面對一些讓人容易興奮的、高曝光的活動或賺人熱淚的機會時,會讓人迷失方向。而非營利組織不是為了公眾的掌聲而做事,也不是為了獎項認可而做事,更不是為感情沖動而做事。德魯克先生認為,每一個組織都像一個器官,都有特定的功能(使命)。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不同功能的器官都運轉正常,對于社會上給予的每一分資源都應該高效地使用,一切以成果為導向,這是驗證我們工作有效性的依據。
3、經常界定新現實,走在變化之先。不迷戀過去的成功,不斷思考什么是正確的事。當國內九年義務教育漸漸普及,當衛生條件在提升,當有些機構追趕潮流地不斷改變自己的方向做某些公益項目時,我們卻選擇有計劃地淡出。每1到2年,我們都會問自己,BCF的生存意義是什么,社會還需要我們么?我們的使命需要修改嗎?相對新的現實,我們的長處是什么?我們應該在哪里做出貢獻?因而誕生了NPO德魯克管理系列課程。唯一不會改變的就是變化。因此我們要否定過去、主動變革,不沉迷在過去5A評級的光環中,這樣組織才可能產生創新的空間,持續發展。
4、人才是永續經營的核心。我們都說人才很重要,但卻很少有領導者真正懂得培養人才。現代知識工作者的特點是個性強、有主見、好奇、愛發問、敢于挑戰權威、只愿意在他們尊敬的上級手下工作,威嚇與權勢只會讓他們反感,失去有效性。因此,領導們必須有良好的品德,以身作則,善于激勵,才能有效地培養和帶領團隊。領導者必須提前做出培養接班人的工作,接納與你性格和長處不一樣的人,而不是找一個你的克隆版,因為你要尋找一個能帶領組織進入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的人。
5、常問今天我能貢獻什么?明天我又應該貢獻什么?只有先從貢獻出發,我們才可能達到最好的結果。今天許多平庸甚至低效的組織就是因為太多人只想著自己的好處,以一己之私蓋過了組織的利益。任何帶著私欲的決策都不會是最好的決策,那就更不可能做正確的事。當你想著給予和奉獻的時候,你會得到最豐盛的回報,你愿意嘗試嗎?
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有清晰地理念,明白我們不是來施舍,我們是通過教育,透過能力建設,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提升能力,讓他們自力更生,不斷更新,改善生活,改變命運,贏得有尊嚴的生活,并懂得回饋社會;同時,我們透過與德魯克管理學院的合作,為國內近千家NPO組織提供管理培訓,提升管理能力,幫助學員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誠實正直的領導者,共同為社會的福祉而努力。